河南:黄柏山上的绿色壮歌

2021年12月02日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初冬的黄柏山,层林尽染,松涛阵阵,沿着蜿蜒的山间柏油马路进发,宛如在山水画卷中穿行。

  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黄柏山,位于河南省最南端的商城县境内。国有商城黄柏山林场是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林相最好、活立木蓄积量最多的中型林场。

  2016年,黄柏山林场被国家林业局表彰为“全国森林经营样板”,从此在黄河流域林业系统中有了“河北有塞罕坝,河南有黄柏山”的说法。

  可谁能想象,60多年前的黄柏山,却是“山高坡陡石头多,荒草葛藤满山窝;年年冬季一把火,漫山遍野赤裸裸”的一番景象。

  如今,这遍布山野高大挺立的林木,是一代代林场工人翻山越岭一棵棵种下的绿色梦想;这荒山穿绿装的传奇故事,是一代代林场人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的绿色壮歌。

  历史上也曾层峦叠翠的黄柏山,经历了战争的烽火硝烟,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是荒山秃岭。

  1956年,毛泽东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当年11月,商城县选派县林业局林管站7名同志,正式挂牌成立“商城县国营黄柏山林场”。一场从无到有的绿色征程由此开启。

  “那时的黄柏山偏远荒凉,山高路陡,第一任场长李景堂挑着行李从县城出发,走了三天才到达场部法眼寺。这座建造于明万历年间的寺庙,因为年久失修废弃,正好作为林工们的歇息之所。”黄柏山林场党组书记丁大军介绍道,林场建成后,县里又从附近乡镇抽调了数百名社员植树,成为黄柏山林场的“林一代”。

  林场工人的粮食是配发的,一天的量就只够吃一顿饭。林工们饿了,采野果充饥;渴了,喝山沟水;病了,吃山草药;没有住所,就搭草棚,睡地铺,用油松点亮,与荒山作伴,和野兽为邻。

  1957年春,界巴冲林区的山坡上一次性栽植下了3000多亩杉木苗,这就是黄柏山历史上第一片人工杉木林。看到小树苗长出新叶子,林工们笑了。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不注重选苗,一年后,好不容易从130里外的育苗基地挑上山的马尾松、金钱松等珍贵树苗几乎都死了。

  “查资料、问专家、到山上寻找,最终发现了适合大面积人工造林的‘土著’树种黄山松。”1959年来到林场的叶召启老人回忆,为了采集足够多的黄山松种子,林工们往往一大早就手握砍刀、肩背麻袋出发,腰悬峭壁、爬树采种,披荆棘、砍杂木、寻土壤,用毅力和汗水,让一粒粒松球羽化成苗。

  像养育孩子一样辛勤植树。硬是靠肩扛手提,林工们最多的一年就造林7000多亩。

  为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目标,黄柏山林场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做好加减法,探索出“4年6次砍灌除草松土封蔸”未成林抚育,以及砍小留大、砍弯留直、砍密留稀“三砍三留”的造林营林和抚育间伐方法,被评为“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全国森林抚育示范区”。

  为了“防火灾、防害虫、防盗伐”,许多林场工人就带着家人一起吃住在山上,全场56个林点中涌现出大批“夫妻护林点”“兄弟护林点”“父子护林点”。为了解决通讯不畅、交通不便的实际困难,20世纪80年代初,林场人硬是用木棍支撑、用脚步丈量,徒步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间架设电话线路270公里,用钢钎和铁锤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了总里程达50余公里的林区公路。

  2007年,以黄柏山林场为依托成立的黄柏山管理处,将附近6个行政村划入,黄柏山林场的林地面积达到20.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92万立方米。

  今天的黄柏山,一片生机盎然。辖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7.43%,有各类植物2100多种、野生动物370多种,每年能固碳15万吨、产生氧气11万吨、为周边输送净水1.6亿立方米,可实现生态服务价值25亿元,森林资源总价值高达40亿元。

  黄柏山变成了一座绿色富矿,但黄柏山林场却是一座“穷庙”。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对国有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模式,国有林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只能靠砍树卖钱来保证单位的正常开支,有些林场甚至出现竭泽而渔的毁灭式开采。

  黄柏山作为国有林场,同样面临着包袱重、债务多的难题。像别的地方一样大量砍树么?

  “黄柏山人的选择,是以‘宁可人下岗,也不让树下岗’的牺牲和奉献,来换森林的保留、林场的新生。”2002年开始主持黄柏山林场工作的余英禄动情地回忆说,一批人守业,一批人离岗,一批人另谋出路,一次性成功分流富余人员149人,很多人是流着眼泪离开的,却没有一句怨言。“仅2003年当年就省下来100多万元,相当于把500亩以上、40年的成材林留在了山上。”余英禄说。

  随着国家禁伐限伐政策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始终坚守绿色梦想的黄柏山林场,依托森林资源谋求“绿色改革”,迎来了绿色发展的春天。

  2006年,黄柏山申报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养在深闺”的黄柏山山门洞开。

  2007年,成立黄柏山旅游公司,打造滴翠湖森林沐浴区、小林海、李贽书院等经典景点,开始从“卖树”转变为“卖风景”。

  2014年,黄柏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50余万人次。

  2018年,首届黄柏山国际摄影展及黄柏山专题摄影展成功举办,吸引了全球各地摄影师,黄柏山的生态魅力与日俱增;“2019全国徒步大会(信阳·黄柏山站)暨第四届河南户外露营大会”,6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徒步及户外露营爱好者参加。全国首批“森林氧吧”“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等多个荣誉使这里熠熠生辉。

  目前,黄柏山依托旅游已发展农家乐70多家,运输商贸户20多户,香菇、山木耳、鲜竹笋以及茶油、茶叶、野蜂蜜等土特产品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为当地人民群众创造就业岗位5000余个,由此发展起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动山区传统农业正向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嬗变,“绿色经济”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走进商城黄柏山林场新场部,一座三层楼房的墙面上,白底黑字的“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中心”牌匾格外醒目。

  “这个中心是去年11月刚批准成立的。”该中心主任余舸介绍,建场65年来,几代黄柏山林场人“绿了青山白了头、献了青春献子孙”,实现了让“荒山”变“青山”,再由“青山”变“金山”的美丽蝶变,铸就了“敢干、苦干、实干、巧干”的黄柏山精神,单位虽然刚成立,但以黄柏山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研学、研修持续火热。

  建成黄柏山展览馆和黄柏山林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生态散文高峰论坛,研发理论与现场相结合的教学培训课程……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黄柏山探索“以生态为根基,以资源为推动,以产业促发展”的“多赢”模式,正聚力将黄柏山打造成国家级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基地,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基地,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生态文明成果的展示基地,生态文明知识的科普基地,生态文明教育的研学基地,生态价值转化的研究实践基地。

  “现已编纂完成供中小学生使用的黄柏山生态研学旅游教材,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别山的绿脊梁》。预算投资12亿元的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项目,也正在加紧推进……”余舸自豪地说。

  今年7月15日,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林场隆重揭牌。“黄柏山林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基地的落成,必将为全国林草事业发展积累良好经验,进一步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国林业政研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管长岭如是说。

  挖掘“绿色文化”,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林场先后与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实施校地合作,成为信阳市委党校党性教育基地、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及艺术与设计学院实习基地,先后共接待了20000余人次前来学习培训,荣获了“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 杨绪伟 喻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