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 黄河之畔生态宝库

2021年10月29日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济源 黄河之畔生态宝库

  生态湿地

济源 黄河之畔生态宝库

黄河湿地红嘴鸥

济源 黄河之畔生态宝库

菏宝高速大峪薛寨西段困难地造林

济源 黄河之畔生态宝库

国家级森林乡村愚公村

济源 黄河之畔生态宝库

保生态促发展绿了黄河翠了青山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

  这里有红色基因的传承。震撼豫北的黄背坪起义、沁济暴动;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支援陈谢大军渡黄河解放全中国……

  这里有绿色的生态底蕴。沿黄干流8地市之一的济源是全省重点林业市,在森林河南总体规划中被列为“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和“沿黄生态保育带”。济源如今拥有林地181万亩,有林地129.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28%。

  太行依然陡峭险峻,黄河依然静水流深。

  走出大山的愚公后人们,“扎针绣花”石上种树,亲手栽出自己的绿水青山;“愚公移山”久久为功,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愚公故里宜居地,济水之源森林城”正在从画中走进现实。

  造林范本 荒山秃岭上“植发”

  深秋时节,距离五龙口景区不远的五龙口镇省庄困难地造林工程区,愚公林场的副场长李红运攀岩上山查看侧柏的生长情况。二广高速从旁穿山而过,漫山遍野郁郁葱葱。

  2014年在这里种下的侧柏已经将根深深扎在了岩石中,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是满目苍翠,成为沁河出山口的一道绿色屏障。

  “省庄是济源造林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是困难地里的‘困难地’,这里也是第一个每亩造林价格突破2000元的造林点。”李红运说。

  在大青石上栽树,对于在困难地造林已经驾轻就熟的济源林业人来说,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三代林业人艰苦奋斗,接续努力,将济源的森林覆盖率从10%提高到了2008年的42.38%。

  2008年,济源境内宜林荒山荒坡基本已绿化完毕,但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区仍有20万亩砂页岩困难地,坡度陡峭,土地瘠薄,立地条件极差。面对这块硬骨头,济源林业人没有退缩。

  “我们去山西壶关学习了鱼鳞坑植树法,在这个基础上,锁定改土、保水、选树种三大关键方向,先后在大峪、下冶、坡头等镇开展黄河小浪底库区砂页岩裸露地植物材料选择与栽培试验研究项目,开创‘下铺上盖’双地膜保墒抗旱造林新技术,突破困难地造林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出了垒、借、铺、保、盖五步造林法。”济源林业局党组成员、南山林场场长卢战平解释,“具体来说,就是依靠着山体垒一个半圆形状的坑,铺进薄膜防渗漏,再将‘客土’填进坑中,浇上水和保水剂,最后再铺上一层薄膜保墒。为保持水土,鱼鳞坑按照‘品’字形排列。”远远望过去,错落有序的半圆石坑折射着阳光,像一片片闪闪发亮的鱼鳞。

  “光秃秃山上啥都没有,只有砂页岩,我们都是扛着镐头上去,凿石垒坑,再运土、挑水。”参与过初期困难地造林的愚公林场黄楝树林区的护林员李国强说。济源的山上缺水,水都在山下的黄河干支流里,他们平时生活用水都得去几公里外挑,别提植树用水了。

  实践证明,“五步造林法”将困难地造林的成活率从20%提高到了95%以上,开创了一条太行山岩石裸露地荒山绿化的成功之路。

  不仅有技术创新,还有机制创新。“五步造林法”成功之后,济源林业局通过实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合同制、监理制四大机制,促进项目管理规范化。同时坚持高标准造林设计、高标准整地作业、高标准栽植施工,有效提升造林质量精细化。这就是济源“543困难地造林模式”。

  李建中的父亲赵本和是20世纪50年代就来到林场工作的第一代林业人。李建中在油房庄林区山沟里的石头屋里出生,成年后和父亲一起种树护林,见证了济源林场发展的历史。“过去我父亲那个年代,条件很艰苦,‘运输挑箩头,挖坑抡头,吃饭嚼窝头,睡觉枕砖头’,常常是一帮人带着工具和行李一进山就不出来了。”李建中回忆说,“现在用科学的模式植树,效率高多了。”

  和造林技术一同升级的还有林场的“林三代”。李建中的儿子李赵林跟他一样在林区的石头屋里出生,从小耳濡目染,也选择林业作为自己的事业,考取了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这还没完,我孙子自己找的媳妇是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的研究生,我们一家人都是林业人,志同道合!”赵本和激动地说。

  今年83岁的赵本和说,生为林业人,最自豪的是自己一家人都从事林业。如果有一天走了,也将归于南山,因为南山是他一辈子的牵挂,是一家人的山水福地。

  截至目前,在两代林业人的努力下,昔日的20万亩困难地已经被啃掉了13万亩。相信第三代林业人,在科学的造林模式下会让济源变得更美好。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2019年以来,济源在沿黄及主要一级支流建设水源涵养林4万亩,在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修复50公顷,进一步维护了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济源林业局局长刘建军说,“造林和水源涵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技术、资金、人员、设施等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但林业人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知难而进,坚定目标,创新工作思路,以打造绿水青山造福济源人民的责任担当,通过技术攻关、多方筹措资金,勇于突破重点难点,紧跟时代步伐向信息化、现代化方面靠近。”

  近年来,济源财政在国土绿化工作上年度投资均保持在1亿元左右,每年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6000余万元,并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5.36亿元,世界银行和日元贷款1000余万元,吸纳社会资金近5亿元,逐步建立了国土绿化多元化融资体系,为“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总体目标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生态修复 从人看猴到猴看人

  距离省庄困难地造林工程区不远处的济源市五龙口景区内,一大早就传来叽叽喳喳的嬉戏打闹声。板房内,匡三傲一听到这些声音,就知道是他的“老朋友”又来叫他起床了。

  匡三傲是南阳人,今年58岁,是济源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龙口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他的“老朋友”们则是一群太行山土生土长的野生猕猴。匡三傲是保护区有名的猕猴“土专家”,驯猴三十多年了,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在他每天要进山六七个小时观测猕猴的生存状况。

  五龙口景区位于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区里猕猴无处不在,游客一打开车门就能跟藏在绿化带里的猕猴打个照面,也能看到猕猴从凉亭柱上攀上滑下,假山石上、树丛里处处是它们的身影。

  “以前是人看猴,现在是猴看人。”匡三傲说。他刚到景区的时候,这里只有5群400多只猕猴,其中人能看到的只有一两个小群落,现在济源境内共有22群3000多只猕猴,正常出来浅山区活动的就有近千只。

  变化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00年济源被列入了实施范围。根据政策要求,济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全面停止了一切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同时,济源还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

  20多年间,济源的有林地面积由69万亩增加到129.49万亩,森林生态系统渐渐恢复,物种越来越丰富。

  “2015年我们开始了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现在整个林区安装红外相机近300台。”愚公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科科长任迎丰说,“通过保护区全境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辨识金钱豹个体不少于6只,监测记录物种65种。其中首次在太行山记录到赤腹松鼠、黄腹鼬新物种,黄腹鼬刷新了其地理分布北界,并以影像记录证实欧亚红松鼠在河南南太行山区的自然分布。”

  金钱豹处于河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是森林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它们的出现就是对林区生态质量的肯定。以前林场职工只听说过山里有,但谁都没见过,随着生态系统转好,金钱豹食物链上各环节的生物种群都得到了恢复。

  不仅如此,周围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不断提高。“2015年以来,我们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累计收容救护各种野生动物500余只,它们大部分都是通过山里的村民提供线索救护回来的。”任迎丰说。

  现在的济源是一座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济源现有植物2121种,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红豆杉、连香树、山白树等58种,建成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720亩;有各种动物近700种,其中兽类34种,鸟类220种,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林麝等8种,二级保护动物有黄喉貂、斑羚等40种,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刘建军说,“济源生态建设近些年取得的成就,得益于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林业工作的持续重视和支持,得益于林业局有一个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班子,得益于所有林业人不忘初心使命,不怕苦、不怕累、不图名、不图利、耐得住寂寞的长期坚守,默默践行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

  绿色之美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过去山里老百姓的生活资源匮乏,不得不跟猕猴等野生动物争夺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现在大家都靠着这绿水青山赚钱,这是大家的共同财产,砍树就是砍‘财’。”五龙口镇山口村党支部委员贺红说。

  “我们村以前是煤炭交易集散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加工煤炭的小作坊,环境污染很严重,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影响。”贺红说,济源市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后,村里现在只剩下几家比较规范的厂家了。

  如今,山口村村民吃上了健康的生态饭。因为邻近景区,山口村经营着景区生态停车场,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8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们开办农家乐,同时种植核桃、苹果、杏子等果树,收入来源丰富稳定。

  走进山口村,庭前屋后见缝插绿,户户栽花种果,村里的主干道上搭起了漂亮的葡萄藤长廊——山口村已经和村外的森林融为一体,村子本身也变成了景点。

  “这些改造都是咱们济源林业局手把手进行指导,每棵树苗都有补贴。上周省林业局刚来验收过,马上我们村就要挂牌为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了。”贺红讲得眉飞色舞。

  近年来,济源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总体目标,累计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单位6个,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3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个,省级森林乡村17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2个,沿黄森林乡村示范村10个,沿黄森林特色小镇4个,市级森林乡村29个。

  “我们通过实施沿黄干流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万株果树进农村等项目建设,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不仅增强了乡村生态系统功能,而且还推动了乡村林果、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发展,提升了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乡村变成了城市向往的地方。”济源林业局生态建设修复科工作人员李伟波说。

  目前,这些村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打造“优质果林+鲜果采摘+花卉苗木+土特产”的多元化特色林业经济模式,森林康养、森林旅游、果品采摘、苗木培育等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起来,真正实现了村美民富产业兴。

  “济源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依托各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旅游产业不断迸发新活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提升,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路径。”刘建军说。

  济源目前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面积23万亩,林下经济面积57.52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冬凌草种植基地,“济源核桃”和“济源冬凌草”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累计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林产业化联合体4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规模企业5家,林业新型主体543家,产值达23.89亿元。森林旅游也成为济源新的经济增长点,2020年共接待游客1624万人次,旅游年收入80亿元。(记者 杨利伟 李梦露 通讯员 杨迪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