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的三大效益助力护航生态文明建设(局机关 聂森)

2021年08月27日 来源:

  人民日报曾发文称:“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是唯一一个具有公益与基础产业双重性质的,同时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而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首要社会责任。

  那么接下来我就分别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方面浅谈一下我对林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一、林业的三大效益与人民生活的相关性

  (一)生态效益

  林业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就体现在生态环境助益方面,林业资源是保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资源可以有效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够为我国提供丰富的地矿资源,同时还可以防止出现污染现象等。这些都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等三旗境内的库布齐沙漠,面积约145万公顷,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平均年降雨量仅250毫米左右。为了防止风沙肆虐阻碍人们生活,政府就在沙漠化地带弄一种网格沙障,用柳条插成网格形状把沙子锁在格子里,然后在沙里种上沙蒿。这种方法不但速度快而且树苗种苗存活率高,经过30年的努力,库布齐沙漠治理工程取得巨大成就,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已经是教科书级别的世界奇迹。2017年9月,联合国发布第一份生态财富报告现实,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创造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

  再说回我省的沿黄生态治理,郑州段通过加大西部邙岭绿化力度,利用反坡梯田、育林板等绿化技术,对邙岭荒坡、荒沟实施立体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国储林,栽植多年生草本花卉、灌木绿植,减少黄土裸露,治理风沙源和水土流失。对历史文化节点、重要交通路口节点进行高标准绿化,建设生态文化公园、游园。对现有防护林和苗圃进行改造提升,降低郁闭度,调整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增加花草地被和灌木绿植。沿大河文化绿道两侧,结合邙岭荒坡绿化提升和湿地生态修复,建设护坡林、护路林、防浪林和湿地植物生态涵养带,打造城市生态隔离带建设郑州城区生态走廊。

  (二)社会效益

  当前生态游作为旅游的重要选择,全国各地纷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森林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森林资源,构建新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将林业资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的发展。生态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空气清新、绿化良好的环境,可调节温度和湿度、防风防尘、净化空气、消除噪声,还能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近年来,旅游界兴起了回归自然的全新旅游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山野林间,寻求大自然的真谛,寻求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健康启迪。

  以上文提到的我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为例,郑州段的建设按照“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格局,铺设游路栈道,建设休闲驿站,开展森林乡村、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打造一条“自然风光 黄河文化 慢生活”的沿黄生态廊道,实现“北静”发展目标。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村镇群众利用农村“四荒”“四旁”等土地资源进行绿化美化,开展村镇绿化、庭院美化,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和文化旅游的需求。

  (三)经济效益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为社会提供木质产品和非木质产品,满足工业生产,建筑建设,民众的日常生活所需品等。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利用就是林木的再加工,药材种植、苗圃建设、果实的生产及再加工以及公园旅游收入。林业的经济效益能直接作用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同时林业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林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致富的途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高效手段。

  以我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为例,光山县以“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产业,催生出6个万亩、50个千亩连片油茶基地,带动近30万农民增收致富。如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在2020年通过油茶种植、生产加工,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带动就业近2000人,精准帮扶609户1831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2800元。

  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被誉为“中国月季之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模种植到现在,月季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当地通过种植月季,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该镇月季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拥有月季花卉企业110余家,月季产业年产值达3亿元,年销量占国内月季种苗销量的近60%以上,产品不仅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荷兰、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占全国月季出口量的80%。同时,还带动周边4000余农户实现就业,户均年增收约1.5万元。

  二、林业三大效益的不足和提升方向

  (一)存在的短板

  我省林业产业发展不够多元化,发展单一等情况,我省林业产业大多还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生产的阶段,森林资源开发还不够成熟,森林旅游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亮点、精品产业不够明显。

  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民间资金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度不高。以我省林业贷款贴息为例,随着政策的改变,我省以原先支持林业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类贷款逐步转移到支持营造林企贷款为主,随着我省国储林项目落地逐年增多,所需补贴资金呈现井喷式增长,从原先每年1000万元左右的贴息资金增长到今年1.68亿元,财政资金紧张导致贴息率从往年最高的中央财政3%的比例下降近今年的1.58%,这也会影响一些社会资本参与我省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二)提升的方向

  解决林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一要争取国家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全局发展的基础设施、重大发展项目等方面,要积极争取,保证足额投入;二要通过社会融资方式,积极筹措社会资金投入到林业建设中多元投入,通过补助、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开发森林旅游利用森林资源,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变“砍树”为“看树”,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将获取远远高于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发展森林旅游,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发展了林区经济。通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以休闲、体验、教育、健康等为主题进行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创新,走出一条以“绿色、生态、自然”为特征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林业作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集合体,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我国复合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同时,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恢复和健全生态体系功能,优化配置林业资源,形成木材和林果等方面的深加工产业,促进林业的系统化及绿色化发展。林业的三大效益,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